2021年kplag
你的位置:2021年kplag > 新闻动态 >
治疗疝气的中医验方中药秘方名方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1:45    点击次数:59
疝气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肝肾不足、寒凝气滞、中气下陷等因素相关,常见症状为腹股沟或阴囊部位出现可复性肿物,伴胀痛、下坠感等。中医治疗疝气注重辨证施治,以下为你介绍一些经典验方、名方及外治方法,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:一、内服验方与名方1. 天台乌药散(《医学发明》)

组成:乌药、木香、小茴香、青皮、高良姜、槟榔、川楝子、巴豆。

功效:行气疏肝、散寒止痛,适用于寒凝气滞型疝气(症见疝痛遇寒加重、得温则减、睾丸冷痛、苔白脉沉)。

方解:乌药、木香、青皮疏肝理气;小茴香、高良姜散寒止痛;槟榔导滞下行;川楝子与巴豆同炒,增强行气散结之功,主治寒疝腹痛。

2. 橘核丸(《济生方》)

组成:橘核、海藻、昆布、海带、川楝子、桃仁、厚朴、木通、枳实、延胡索、桂心、木香。

功效:行气活血、软坚散结,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疝气(症见疝块坚硬、胀痛不适、舌暗有瘀斑)。

方解:橘核、川楝子疏肝理气;桃仁、延胡索活血止痛;海藻、昆布、海带软坚散结;桂心温阳散寒,多用于治疗睾丸肿痛、疝块难消。

3. 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

组成:黄芪、白术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、人参、甘草、当归。

功效:补中益气、升阳举陷,适用于中气下陷型疝气(症见疝块时大时小、劳累后加重、伴气短乏力、面色萎黄)。

方解:黄芪、人参、白术健脾益气;升麻、柴胡升提中气;当归养血活血,常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腹股沟疝、脐疝等。

4. 导气汤(《医方集解》)

组成:川楝子、木香、茴香、吴茱萸。

功效:疏肝理气、散寒止痛,适用于寒疝疼痛(症见睾丸冷痛、牵引少腹、遇寒加剧)。

方解:川楝子疏肝泄热;吴茱萸散寒燥湿;茴香温肾暖肝;木香行气止痛,四药合用,专散下焦寒凝气滞。

5. 三层茴香丸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)

组成:第一层:茴香、沙参、川楝子、吴茱萸;第二层:加莪术、木香;第三层:加槟榔、茯苓。

功效:温肾祛寒、行气止痛,适用于肝肾不足、寒凝气滞所致的疝气(症见疝痛反复发作、腰膝酸软、形寒肢冷)。

方解:茴香、吴茱萸温肾散寒;川楝子行气;逐层加药增强破气散结、健脾渗湿之效,适用于久疝不愈者。

二、外用验方与外治方法1. 盐熨法(经验方)

组成:大青盐 500 克(或粗盐),茴香、吴茱萸各 30 克。

用法:将药物炒热,用布包好,熨烫疝痛部位,每日 1-2 次。

功效:温经散寒、活血止痛,适用于寒凝型疝气急性发作时缓解疼痛。

2. 蓖麻仁外敷方(《中医外治法类编》)

组成:蓖麻仁 30 克,吴茱萸 15 克。

用法:共研细末,调醋成糊状,敷于脐部或疝块处,用纱布固定。

功效:温阳散寒、消肿止痛,适用于小儿疝气或轻症疝气。

3. 疝气外贴方(经验方)

组成:木香、小茴香、川楝子、延胡索、肉桂各等份。

用法:研末,用酒或醋调成膏状,贴于关元穴、气海穴或疝块表面。

功效:行气止痛、温肾散寒,辅助缓解疝气胀痛。

4. 坐浴方(经验方)

组成:川楝子、小茴香、艾叶、花椒、食盐各 15 克。

用法:加水煎沸,趁热坐浴(水温适宜时),每日 1 次,每次 15-20 分钟。

功效:温经散寒、行气止痛,适用于寒凝气滞型疝气。

三、针灸验方

取穴:关元、气海、大敦、三阴交、归来、太冲等。

操作:寒证加艾灸,热证用针刺泻法,中气下陷者加灸百会、足三里。

功效:调理肝肾气机、升提中气,缓解疝气疼痛及坠胀感。

四、辨证加减与注意事项

寒凝甚者:可在天台乌药散中加附子、肉桂增强散寒之力。

气虚明显:补中益气汤中加升麻、柴胡用量,或加党参、黄精补气。

湿热下注:可酌加黄柏、栀子、龙胆草清热利湿(适用于疝气伴阴囊红肿热痛者)。

注意事项:

疝气治疗需结合生活调摄,如避免重体力劳动、减少腹压增加的行为(如长期咳嗽、便秘),小儿疝气需注意啼哭时的护理。

若疝气发生嵌顿(肿物不能回纳、剧痛),需立即就医,避免肠坏死等危急情况,此时中医仅为辅助,需优先西医处理。

以上方剂需根据年龄、体质、病情辨证使用,尤其是小儿疝气,用药需谨慎,不可自行盲目服用或外用。

中医治疗疝气注重整体调理,对轻症、初发或术后调理有一定优势,但需在专业医师辨证后制定方案,重症或反复发作的疝气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,必要时手术干预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泽连斯基说乌军阵亡10万人?总统秘书否认:美媒传递错误信息
下一篇:千里锦旗映初心 法援温情暖民心 ——江门市江海区法律援助处用心服务赢赞誉